都說「換個位置,換個腦袋」,或許換個年紀,也會換顆腦袋。
年少時我們不懂大人的心思,成年後的我們也逐漸淡忘青春的衝撞。
13歲的校園像是「農場」,學生是裡頭圈養的牲畜,只差不用擠奶。
家裡是個修羅場,對於父母這種難解的生物,史黛芬麗漸漸學會不期待。
她喜歡酸黃瓜搭巧克力,爸媽覺得怪,爸媽穿著不倫不類的倒是不以為怪。
少女的腦內革命,迷惘、困惑和煩躁,大人就是不懂,唯一聽得懂人話的是貓咪「葛芬科」。只可惜,善解人意的貓咪也沒辦法告訴她月經幾時來,或許,大概,可能… …全「農場」只剩她沒來過月經?!
無意中得知鮑布羅的秘密,史黛芬麗認識了「那個人」,終於找到生命中難得的明白人,彼此理解,談得上話。可是,有些事,即使是「那個人」也無能為力,比如,離家出走。
十三歲的日常,不好不壞,偶爾有些小小的悲哀,自己的爹娘也看不出來,史黛芬麗以為世界法則會這麼一成不變,恆星級的事件畢竟是少數。直到那一天,她見證了不公不義,大人卻可以粉飾太平,假裝沒事,別過頭去,而就在這麼糟糕的日子裡,媽媽還要補上一刀。原來,口口聲聲要人循規蹈矩正直明理懂事的大人,可以那麼的那麼的那麼的不懂事。
法國作家菲立普.拉布侯(Philippe Labro)於1983年出版的《酸黃瓜巧克力》,透過少女史黛芬麗的生活雜記,勾勒青春期少女的成長痛及心靈圖像,和親子間那道猶如非洲大裂谷般的無形代溝。甫一出版,便在法國書市颳起青少女追捧的旋風,同時作為父母叩問子女心聲的敲門磚。
https://camille7531.pixnet.net/blog/post/69073840